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您的位置: 首页>>技术文章

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

发布日期:2025-07-07 13:42:19   浏览量:1

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档案馆、票据保管中心以及文物资料库等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珍贵的历史信息。这些防护区的火灾防控设计,特别是灭火系统的设计,对于保障珍贵资料和文物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灭火设计浓度的确定是消防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灭火效果及对文献资料的保护程度。本文将从灭火设计浓度的理论依据、应用标准、具体实施及其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的合理选择与实施原则。


一、灭火设计浓度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灭火设计浓度,简言之,是指在特定防火空间内,为达到有效灭火目的而设计的灭火剂在空间中的最小浓度。该浓度必须既能迅速抑制火势蔓延,又要对保护对象造成最小的损害。特别对于图书档案和文物资料库等场所,灭火设计浓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需保证火源迅速被扑灭,防止财产和文化遗产的焚毁;另一方面需减小灭火剂对文化物资的损坏风险,避免因灭火失当而造成资料的二次损害。

灭火设计浓度的确定依据于火灾化学动力学原理及实际测试数据。通过模拟火灾场景和灭火剂的扩散规律,结合灭火剂对不同类型火灾的灭火效能分析,能够得出该防护区适宜的灭火剂浓度区间。标准浓度的制定更是在 或国际消防安全标准指导下进行,这些标准综合考虑了灭火效果、资料保护、人员安全及经济合理性。


二、标准规范对灭火设计浓度的要求

国内外相关标准与规范对于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特殊防护区的灭火设计浓度均有明确指导。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均对采用气体灭火剂的浓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规范强调采用的灭火剂浓度必须达到抑制燃烧的临界浓度,且不超过对保存对象产生化学或物理破坏的限度。

常用的气体灭火剂如七氟丙烷(FM-200)、IG-541、IG-55等,其设计浓度通常在6%到12%体积分数范围内,具体数值根据防护区的容积、气密性条件、被保护物的燃烧特性以及灭火剂的类别确定。例如,七氟丙烷灭火浓度一般设置在7%-9%之间,这一浓度既能有效扑灭初起火灾,又保证对纸质档案文献的最小化影响。

同时,还须考虑灭火系统的覆盖均匀性和灭火剂的释放速度,确保灭火剂在设计浓度范围内迅速达到并均匀分布。这是保障灭火效果和保护现场资料的关键。


三、灭火设计浓度的具体实施原则

识别防护区域性质与风险等级

灭火设计浓度的确定首先要以防护区的性质为基础。图书馆和档案馆中包含大量易燃且价值极高的纸质档案和书籍,文物资料库中可能存储不同材质和类型的文物,其耐火性能和对灭火剂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防护区的风险分析应涵盖燃烧特性、火灾蔓延途径、灭火剂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指导设计者合理选取浓度和灭火剂种类。

控制灭火剂浓度在有效与安全范围内

灭火设计浓度需要确保灭火剂能够抑制燃烧化学反应的进行,达到灭火目的,但又不能过高,以免灭火剂对贵重资料和环境造成腐蚀、褪色甚至形态变化。例如,过高浓度的气体灭火剂可能导致纸张变脆或者文物表面涂层受损,从而破坏原有文化价值。

保障环境密闭和灭火剂释放效率

防护区的密闭性直接影响灭火剂维持设计浓度的时间。设计中需合理规划密闭结构,减少渗漏,确保灭火剂浓度在设计值附近稳定维持足够时间以完成火灾抑制。在灭火剂释放装置设计时,要求启动迅速且释放均匀,以避免灭火剂浓度不均匀导致的灭火盲点。

定期检测与维护

灭火系统设计后,需加强对灭火设计浓度实际效果的监测与检测。通过定期模拟测试,验证灭火剂浓度及其分布,结合火灾演习优化浓度设计,确保灭火系统在实际火灾发生时能够发挥更佳 防护作用。


四、灭火设计浓度对文献和文物保护的影响

图书、档案与文物资料库等场所的灭火设计不仅考虑灭火效率,也强调保护对象的安全完好。科学确定灭火设计浓度,有助于:

  • 减少火灾燃烧产物的破坏:快速灭火减少烟雾、热量对文献资料的腐蚀。

  • 控制化学反应副产物:合理浓度避免高浓度灭火剂引发化学反应对文档表面及内含物质产生损害。

  • 保障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合理浓度配合适当灭火剂,使文物在火灾及灭火过程中损失最小,确保长久传承。

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的选定,是保证火灾防控科学性和文化遗产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标准规范的指导以及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确保灭火设计浓度既能满足迅速扑灭火源的需求,又能更大 限度保护珍贵文献和文物,成为现代文化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