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您的位置: 首页>>技术文章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使用

发布日期:2025-09-25 10:04:05   浏览量: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现代建筑功能的日益复杂,防火与灭火设备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柜式气体灭火装置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且适用于重要设备室与封闭空间的灭火系统,逐渐在电信机房、计算机房、档案库房、发电机房、油 漆间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安装与使用规范、日常维护与检测要点、应急处置流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期望为工程设计人员、管理者与维护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概述与工作原理

1.1 定义与分类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通常是指将气体灭火剂贮存在一个或多个金属钢瓶或容器内,并通过阀组、管路、喷头(或扩散口)以及控制设备组成的整体柜式单元,能够在探测到火情后迅速释放灭火剂,扑灭燃烧。根据所采用的灭火剂种类,常见的分类包括:

  • 惰性气体型(如氮气、氩气、氮氩混合气(INERGEN))

  • 卤代烷型(如HFC-227ea(FM-200))——注意环保法规对某些品种的限制

  • 二氧化碳(CO2)型

  • 清洁气体或替代制冷剂类(如IG-541等混合剂)

柜式设计强调模块化、紧凑布局,通常集成了发放机构、控制器及检测装置,便于安装与维护。

1.2 工作原理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工作流程可分为探测、判断、驱动释放与灭火四个阶段:

  1. 火情探测:通过烟雾、温度或火焰探测器检测异常信号,或由人工手动触发。

  2. 信号判断与控制:控制器接收探测器信号,依据设定的逻辑(如二级联动、一票否决或多次验证)判断是否启动释放程序,同时通过声光警示设备提醒人员。

  3. 压力驱动与阀门开启:在启动后,装置通过电磁阀、解锁机构或气体驱动装置开启灭火剂瓶阀并释放灭火剂,利用高压迅速将灭火剂输送至保护区。

  4. 灭火作用:灭火剂通过喷口或扩散口布向受保护空间,透过冷却、窒息、化学抑制或热吸收等机制,迅速抑制火焰并阻断燃烧链。

由于柜式系统通常用于相对密闭的保护对象,灭火剂的分布设计与释放速度对灭火效果有关键影响。

二、适用场景与选型要点

2.1 适用场景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适用于对水或残留物敏感、无法承受水灾或化学污染的场所,例如:

  • 计算机房、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

  • 通信交换机房、基站机房

  • 档案馆、文物库房、博物馆展柜

  • 精密仪器室、实验室

  • 医疗设备室、控制柜(如配电柜、发电机控制柜)

此外,某些不可完全封闭但局部封闭的设备柜、控制柜也常采用柜式气体灭火系统进行点防护。

2.2 选型要点

在选型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保护对象的类型及对灭火剂的敏感性(如是否对人体安全、电子设备兼容)

  • 空间密封性与容积:影响灭火剂保持浓度与灭火时间

  • 灭火剂灭火效率与环保法规:选择符合 与地方环保、消防标准的灭火剂

  • 释放时间与初期压力要求:确保在火灾初期迅速达到设计灭火浓度

  • 系统体积与安装空间:柜式装置应与设备机柜尺寸匹配

  • 维护与检测便捷性:便于常规检查与更换部件

  • 预算与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灭火剂更换、检测费用与报废处理等

常见的工程实践是依据 标准(如中国的GB50264、GA等规范)及厂房实际情况进行计算与选型。

三、安装与使用规范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安装与使用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以保证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可靠运行并确保人员安全。

3.1 安装前的准备

  • 施工依据:依据相关 及行业标准、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进行安装。

  • 场地确认:确认保护区、设备柜的容积、密封状态、电源与布线位置,以及疏散路径与警示标识。

  • 设备检查:在安装前对柜体、钢瓶、阀组、管路、探测器、控制器进行外观检查,核对型号、压力与出厂合格证。

3.2 安装要点

  • 固定与支撑:柜体应牢固固定于地面或墙体,确保运输或释放时稳定无倾覆风险。

  • 连接管路与喷口布置:对于带有出风口的系统,喷口应保证灭火剂均匀分布;管路应避免锐弯、阻塞或泄漏点,使用合格的密封件。

  • 电气接线:控制器、探测器与警报设备的接线应由专业电工按照接线图完成,注意冗余与故障监测线路。

  • 排气与通风:在灭火剂释放后需考虑人员撤离与通风换气方案,特别是二氧化碳和高浓度惰性气体的场合。

  • 警示标识:在设备周边设立明显的警示牌,指示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与操作注意事项。

  • 联动与远程监控:如果工程需要,与建筑消防中控室实现联动或将系统纳入综合楼宇/机房监控平台。

3.3 使用操作规范

  • 手动启动与自动启动:系统应具备自动探测与人工手动启动两种方式。对手动启动应设在醒目、便于操作的位置,并配以紧急启动保护(如双钥匙、保护罩等)以防误操作。

  • 启动前的预警时间:在自动释放前应提供预警声光时间(例如10s-30s或按标准设定),以便人员撤离。

  • 安全间隔与人员撤离:在灭火剂释放前,确保保护区内人员全部撤出并关闭各类可能影响灭火剂分布的设备(如空调、新风系统)。

  • 启动后不得擅自进入:灭火剂释放后短时间内(按灭火剂及场所特点,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不得进入保护区,直到通风换气并确认无危险气体残留。

  • 操作记录:每次启动(含误触发、试验性启动)须做好记录,便于事后分析与责任划分。

四、日常维护与检测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作为消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需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测。维护与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1 日常检查(例行)

  • 目视检查:检查柜体外观、指示面板、警示标识、管路接口是否完好、无腐蚀或损伤。

  • 压力表与瓶阀:检查灭火剂容器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阀门是否处于封闭/就绪位置。

  • 电源与信号:确认控制器电源正常、备电(电池)充足,并检测探测器与报警器联动是否灵敏。

  • 漏泄检测:检查系统有无气体泄漏迹象,必要时用专用检测仪器检测。

检查频次一般为每月/季度根据规范与厂商建议执行。

4.2 定期维护与检测

  • 年度或半年度功能测试:对控制系统、探测器、继电器、阀门驱动机构进行功能测试,确认自动/手动启动与断电保护功能正常。

  • 灭火剂质量检测:对某些类型的灭火剂需按规定周期抽检其纯度与压力,特别是CO2、惰性气体等。

  • 部件更换:电池、阀芯密封件、传感器等易损件应按厂商建议定期更换。

  • 压力容器检测:灭火剂钢瓶需按 压力容器检验规定定期做超声波、液压或瓶体年检(通常为几年一检,需参照相关标准)。

  • 报警与联动测试:与消防中控室或楼宇监控系统的通信链路需做连通性与数据准确性测试。

重要的是所有检测与维护活动需由具有资质的单位或人员完成,并留存记录与合格证明以备检查。

五、应急处置与事故案例分析

5.1 典型应急处置流程

在柜式气体灭火装置动作或疑似动作时,应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执行:

  1. 听到声光报警或看到系统指示时,立即判断是否为火警或误报;若有明确火情,迅速启动撤离程序并通知值班/管理人员。

  2. 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预案通过就地手动启停装置执行必要操作;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随意触碰阀门与电控设备。

  3. 灭火剂释放后,相关管理人员应在安全时机开启通风换气,并按监测仪器指示确认气体浓度已降至安全值后方可进入现场。

  4. 事故发生时,保存现场证据、记录设备状态并及时联系维护单位进行检修,同时上报相关消防与管理部门。

5.2 常见事故与教训

  • 误触发导致设备损失:误触发往往源于电气干扰、不当操作或探测器误报。教训是强化防误触发设计、设置合理逻辑与增加人工确认步骤。

  • 灭火不足或再燃:若保护区密封不良或灭火剂分布不均,可能导致灭火失败或局部再燃。设计阶段需重视喷口布置与密封性验证。

  • 人员误伤或窒息风险:某些灭火剂(如CO2或高浓度惰性气体)对人员有窒息危险,事故中若人员未及时撤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设置充分的声光警示与逃生通道。

  • 维护不及时导致失效:未按规范进行定期检测与压力容器检验,可能导致系统在关键时刻无法正常工作。长期教训是建立对维护的责任制与档案管理。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可以不断改进设计、操作与管理流程,更大 限度降低风险。

六、法规与标准要求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的设计、安装与维护需满足 与行业相关法规和标准。常见的相关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 消防技术标准(例如GB系列有关自动灭火系统的标准)

  • 行业规范(如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的防火要求)

  • 环保法规(针对某些灭火剂的使用限制与报告要求)

  • 压力容器检验法规(灭火剂钢瓶按压力容器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与当地消防部门沟通,办理相关审批与验收手续,确保系统合规并可投入使用。

七、技术发展趋势与改进建议

随着环保意识与智能化要求的提高,柜式气体灭火装置也在不断演进,主要趋势包括:

  • 更环保的灭火剂替代:替代传统含氯、含溴的灭火剂,采用低GWP(全球变暖潜势)且具有人体安全性的清洁气体。

  • 智能化控制与远程监控:将系统接入楼宇自动化与云平台,实现故障预测、远程诊断与定期自检功能。

  • 微型化与集成化设计:针对设备柜、控制柜等小空间的特定需求,开发更紧凑、便于更换的模块化柜式单元。

  • 多参数探测与误报抑制:通过烟温一体化探测、光学/离子/电离等多模态传感技术,提高火灾识别准确性,减少误报。

  • 人因工程与安全机制:在设计中嵌入更完善的人员安全预警、撤离逻辑与多级确认机制,降低误操作风险。

基于以上趋势,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 在设计阶段即开展风险评估,结合火灾荷载、密封性与人员活动特征选择合适的灭火剂与系统参数。

  • 强化对设备维护的制度化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巡检计划与责任追溯机制。

  • 对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与人员安全意识。

  • 采用多要素联动的火灾探测策略,减少误报概率并提高灭火成功率。

  • 在项目验收时进行实地试验(模拟释放或排模测试),验证灭火剂覆盖效果、报警联动与通风恢复流程。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凭借其洁净、高效、适用于精密设备保护等优点,成为现代机房、通信设施与精密设备柜体的重要灭火手段。但要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从设计、安装、使用、维护与法规遵循等各环节入手,严格落实规范要求、定期检测与人员培训。通过技术升级与管理改进,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降低误报与事故风险,切实保护宝贵设备与人员安全,为企业与机构创造更稳定的运行环境。



上一篇: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下一篇:没有了

[ 返回列表 ]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