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全淹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灭火浓度高 —— 专业探讨

发布日期:2025-09-25 10:05:46   浏览量:24

全淹没二氧化碳(CO2)灭火系统作为一种用于保护受限空间、电子设备室、发电机房、油气设施和军工、化工等重要场所的气体灭火手段,因其不导电、无残留、灭火迅速的特点,在工程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通常要求较高的灭火浓度(或称设计浓度),这一点既是其灭火效能的体现,也带来了一系列技术、经济与安全方面的挑战。本文将从物理化学机理、影响因素、工程设计、安全与风险管理、替代技术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系统分析“全淹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灭火浓度高”这一现象的成因、意义与应对策略。

一、二氧化碳灭火的物理化学机理

二氧化碳灭火的核心机制主要包括:

  • 窒息效应(稀释氧气):通过将空气中可燃气氛的氧气浓度降低到燃烧无法持续的临界点,从而停止氧化反应链。对于多数垂直火焰和表面燃烧,燃烧需维持一定的氧浓度(通常在12%至15%之间,具体取决于燃料种类与燃烧形式),CO2可将周围氧浓度降低到这一阈值以下。

  • 热容量与冷却效应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比热和吸热能力,当释放时不仅稀释氧气,还吸收火焰和燃烧表面的热量,降低局部温度,阻碍燃烧链的持续。

  • 化学干扰(有限):与halon类灭火剂相比,CO2不显著参与化学链中断,但在燃烧产物与高浓度CO2的相互作用下,某些燃烧自由基反应速率可能受抑制,起到一定化学抑制作用。但总体而言,CO2的主要灭火效应以物理作用为主。

因此,达到并维持特定的灭火浓度对于实现上述机理是必要的——尤其是稀释氧气至燃烧极限以下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可靠扑灭火焰或防止再燃。

二、为何全淹没CO2灭火需要较高浓度

全淹没系统的“灭火浓度高”可从多个维度解释:

  1. 燃料类型与燃烧状态差异

    • 固体材料、液体池火、可燃气体混合物等在燃烧特性上差异巨大。某些液体或固体燃料在热释放速率高、降解产生挥发物多时,需要更低的氧气浓度才能灭火。因此设计往往取较保守的高浓度以覆盖多种可能燃烧态。

  2. 空间密闭性与混合均匀性要求

    • 在全淹没策略中,灭火剂必须迅速且均匀地在受保护空间内达到设计浓度。由于释放瞬时的流动、层流/湍流、冷/热对流等效应,实际局部浓度可能存在不均。为弥补可能的局部低浓度区域,整体设计浓度通常取较高值。

  3. 温度场与局部再燃风险

    • 火源处的高温可能使得局部氧气浓度更容易维持燃烧(高温助燃),并且热的表面可能持续释放可燃蒸气。高设计浓度可以提供更大的安全裕度,快速抑制再燃。

  4. 漏损与保持时间要求

    • 设计不仅考虑到瞬时灭火,还考虑灭火后需维持一定时间的灭火浓度以防止复燃。空间常有门缝、通风口及设备缝隙,导致灭火气体泄漏。较高的初始浓度可以在预计泄漏情况下仍保有足够的灭火效能。

  5. 安全系数与法规/标准要求

    • 许多 和行业标准(如NFPA、ISO、GB等)基于实验数据、事故案例与保守原则,给出不同燃料与用途的最小设计浓度。为保证可靠性,工程常按标准或高于标准的浓度设计。

  6. 气体物理特性

    • CO2的密度高于空气(在常温常压下约1.5倍),在释放过程中会产生分层与局部富集现象,若释放策略或送配管布局不当,可能在上方或下方出现浓度梯度,需通过较高总浓度来保证保护整个保护体积。

综合上述因素,为确保在各种不确定条件下均能达到灭火目标,工程实践上通常采用较高的CO2灭火浓度。

三、工程设计与技术挑战

高灭火浓度带来的工程挑战体现在多个方面:

  • 气瓶和存储需求增加:较高的目标浓度需要更多的CO2贮量,导致气瓶组、储罐容积及配管更大,提升了安装面积与成本。

  • 释放与流量控制复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设计浓度,释放系统必须能提供大流量且控制释放冲击,避免机械损伤或设施受力异常。

  • 空间通风与泄露管理:需 评估场所泄漏路径与密封性,采取门禁联锁、阀门控制及物理隔离等措施,以减少泄漏并维持浓度。

  • 人员安全问题二氧化碳在高浓度下对人体有明显窒息及中毒危险。全淹没系统常伴随人员撤离与置换程序,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警告、延迟释放、联锁和通风恢复程序,并配合气体检测与安全通道设计。

  • 控制与监测系统要求提高:需要可靠的电气/机械联锁、自动探测与人工干预机制,以及灭火后浓度监测以确保灭火维护时间满足要求。

  • 维护与法规合规成本:频繁的检验、再充装、泄漏检测与记录管理增加长期运营成本,同时须满足环境和职业安全法规。

四、安全与风险管理

由于CO2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性,设计与施工阶段必须优先考虑人员安全:

  • 人员撤离联锁:灭火系统应与门禁、照明、紧急广播及人员检测系统联动,确保在释放前完成区域人员清空或发出足够延迟与警告。

  • 释放延迟与双重确认:采用启动延迟(例如10–30秒)并配备手动启动与自动启动两种方式,减少误泄放或在有人在场时释放的风险。

  • 浓度检测与通风策略:在灭火后,需监测CO2浓度并在安全阈值内才能允许人员返回,同时设置有效的通风程序以快速恢复氧气含量。

  • 逃生与防护设备配备:在可能进入高CO2风险区域的工作环境,应配备防护呼吸器、氧气供应或紧急逃生装置,并对人员进行培训。

  • 环境与事故响应预案:制定泄漏或误放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对周边区域影响的评估、隔离与通报流程。

五、与其他气体灭火剂的比较

常见替代或补充方案包括惰性气体(氮气、氩气、氮/氩混合气,如IG-55、IG-541)和化学气体(如IG-100系列、HFCs等),以及水雾、干粉等系统。比较要点如下:

  • 灭火浓度:惰性气体常需更高的体积分数(例如IG-541在36–46%),但对人员的毒性较低;某些化学灭火剂(如FK-5-1-12)所需浓度较低且对人员较安全,但成本与环境影响需考虑。

  • 对电子/设备的影响:CO2无残留且对电气不导电,优于干粉;惰性气体同样无残留,对装备更友好。

  • 环境与法规:一些化学灭火剂受到温室效应或臭氧层影响的限制,CO2虽为温室气体但作为灭火剂使用量相对较小,法规合规性上需权衡当地政策。

  • 成本与维护:CO2存储与补充相对成熟且成本较低;惰性气体体积需求大、成本高;化学气体在初期成本可能高,但系统小型化与维护简单。

因此选择灭火剂时需综合考虑灭火效能、人员安全、环境影响、设备兼容性与经济性。

六、降低灭火浓度的可能途径与技术对策

尽管设计上倾向于较高浓度,但工程实践和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些可降低所需灭火浓度或减轻其负面影响的策略:

  1. 优化释放与管网布置

    • 通过对释放口位置、数量与方向的优化,使灭火剂更均匀快速地充满空间,从而在总体较低剂量下仍能实现局部有效覆盖。

  2. 分区保护与局部灭火

    • 将大空间划分为多个独立保护区,针对具体风险点采用局部高浓度保护,整体CO2用量可能减少,同时减少对人员的影响。

  3. 复合灭火系统

    • 将CO2与其他灭火手段(如水雾、惰性气体或化学惰性剂)结合,利用各自优点实现互补,可能显著降低单一气体的设计浓度和总体成本。

  4. 使用催化或表面处理技术

    • 对某些特定燃料,采用阻燃涂层或表面处理降低其热释放速率,从而降低所需灭火浓度。

  5. 改进监测与快速响应

    • 更灵敏的火灾探测器与快速控制系统能在火灾早期即时启动,早期火源可用更低浓度灭火剂扑灭。时机越早,所需总体浓度越低。

  6. 改良的气体配方

    • 研究将CO2与少量其他气体配比,以增强灭火效率并减少总体投放量(须满足安全与法规)。

这些措施需要基于细致的风险评估、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和实验验证,避免因降低浓度而降低系统可靠性。

七、案例与标准依据

在工程实践中,相关标准为灭火浓度的制定与设计提供了依据,例如:

  • NFPA 12(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规定了不同火险类别与应用场合的最小设计浓度、释放速率、保持时间以及人员安全要求。

  • ISO、GB等标准也对CO2全淹没系统在不同保护对象(例如电子设备、燃料类)下的设计浓度进行了规定与建议。

典型案例表明:在电力变压器室、发电机房等场景,常见的CO2设计浓度在30%至50%体积分数范围内(具体取决于受保护物与目标保持时间),并配合严格的联锁与人员撤离程序。在某些高风险或要求更高可靠性的场合,设计浓度甚至更大以确保灭火与防复燃。

综上所述,“全淹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灭火浓度高”是由其灭火机理、燃烧特性、空间与系统的不确定性、法规标准以及安全裕度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高浓度既是实现可靠灭火的必要条件,也是系统设计与运营中必须重点管理的挑战。为在保证灭火有效性与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方案,应采取综合策略:

  • 在设计阶段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与CFD模拟,确定最适合受保护对象的更低 可靠灭火浓度与释放策略。

  • 优先采取人员安全保障措施:联锁、延迟释放、告警与撤离方案。

  • 考虑分区、局部保护或混合灭火策略以减少总体CO2用量与潜在风险。

  • 结合维护与检测制度,定期进行泄漏检测、设备检验与人员培训,保证系统长期可靠运行。

  • 在可行的场合评估替代灭火剂或复合方案,权衡灭火效能、对设备影响、环境与长期成本。



上一篇:七氟丙烷及IG541检验周期

下一篇:没有了

[ 返回列表 ]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4006-598-119

扫一扫,关注我们